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bet9app手机下载 > 新闻动态 > 毛主席临终前想看一眼小外孙, 晚年李敏坦言: 爸爸和外孙有隔代亲
毛主席临终前想看一眼小外孙, 晚年李敏坦言: 爸爸和外孙有隔代亲发布日期:2024-11-18 20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23

2007年,在建军100周年纪念活动中,一部名为《父辈的战争》的纪录片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主持人孔继宁因其独特身份备受瞩目。他是毛主席的外孙,毛主席孙辈中唯一与其有过接触的人。尽管身份特殊,但他也承受了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。

在接受采访时,有记者问孔继宁:“如今人们在网络上对毛主席议论纷纷,你怎么看?”孔继宁微笑着回应:“许多人埋怨那个年代的贫穷,可如果没有最开始的那几个‘馒头’,后来的人恐怕连吃饱都难。”

1976年9月,毛主席生命垂危,虽意识模糊,却依旧惦念女儿李敏和外孙孔继宁。早在1961年,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已搬离中南海,独立生活,孔继宁则留在外婆贺子珍身边。因种种原因,李敏在六七十年代间难以经常探望父亲。临终前,毛主席特意命人召李敏和孔继宁前来,然而因通知匆忙,孔继宁并未能同行。当天,正在学校跑操的孔继宁被老师叫出队列告知:“家里派车来接你了。”直到回家,孔继宁才得知外公逝世的消息。

回忆起这一幕,孔继宁说道:“那时广播已经宣布了外公去世的消息,但我比大多数人晚了几个小时才知道。”1962年10月27日,孔继宁出生在北京中南海。毛主席得知喜讯后,兴奋地说:“我七十岁了,还能官升一级!”孔继宁的名字寓意深远,既纪念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,也寄托着毛主席希望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的期望。

幼年时,毛主席常常抽空看望外孙,询问李敏母子的情况。每次见到孔继宁,他都忍不住亲亲抱抱,甚至冒着寒风前来探望。据李敏回忆:“父亲工作疲惫时,总会来看看小继宁,孩子也总是笑得很甜。”

然而,这样温馨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。李敏一家在孔继宁不到一岁时就搬出了中南海,住进了普通小平房,过起了与邻居共用厨房的平民生活。尽管身世显赫,但李敏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格,她不愿孔继宁因家世而被特殊对待,这使得他从小养成了谦逊、低调的性格。孔继宁常说:“我就是从老百姓中长大的。”他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,即使在成年后,也从不主动提及自己是毛主席的外孙。

1976年,对孔继宁来说是悲伤的一年,他刚满14岁,正处于初中学业阶段。那年,接连发生的重大事件让他至今记忆犹新。他回忆:“我常觉得仿佛黑云压城。父母时常参与到社会动荡的前线,我们一家人时刻面临生命危险。”在谈到唐山地震和周总理去世时,孔继宁感慨道:“那一年的头九个月,人民都活在无尽的悲痛之中。”

孔继宁对外婆贺子珍的印象格外深刻。六个月大时,他便被送到贺子珍身边。孔继宁感慨道:“我的童年几乎全是在外婆身边度过的,我对她的感情十分深厚。”贺子珍的革命经历让年幼的孔继宁颇为感动。有一次,看到外婆身上的伤疤,他好奇地问:“外婆,这是什么?”贺子珍淡然回答:“这是被敌人的飞机炸的。”多年后,孔继宁才知道,那些弹片来自贺子珍为了保护战友而受的伤。直到她去世火化时,竟从身体里取出十几块弹片。

谈到外公毛主席,孔继宁说:“外公一生三次流泪:一次是看到穷苦百姓的哭泣,另一次是警卫员的离去,最后一次是外婆贺子珍受伤时。”毛主席对贺子珍一直抱有深深的歉疚和遗憾,这点孔继宁从母亲李敏的只言片语中也感受得到。

在贺子珍的影响下,孔继宁成年后参了军,并进入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英语。毕业后,他在解放军总参部门工作,后作为武官助理,派驻巴基斯坦和英国工作。1997年,孔继宁选择转业回京,陪伴母亲。回到北京后,他在媒体上偶尔露面,当然,更多时间则用于研究毛泽东思想。他认为:“外公一生戎马,却几乎没有享受过家庭生活。唯一的消遣就是读书。”

孔继宁在学术研究和实际活动中积极推广毛泽东思想。他总结道:“毛泽东思想核心在于实事求是、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。这不仅是毛主席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秘诀,也是现代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。”

2001年,为更好地推广毛泽东思想,孔继宁与母亲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中心,致力于弘扬红色文化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